编者按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今年以来,普陀区始终将大兴调查研究摆在第一要位,全力保障调研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资料图】

即日起,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书记调研手记”专栏,邀请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结合一线调研实际谈问题,谋思路,出举措,旨在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好调查研究的“传家宝”,形成解决难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生动呈现助推普陀高质量发展的“靠谱”实践。

“食”在普陀,暖心助餐

让老年人的幸福“食”光不再等待

普陀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建东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是美好生活的开始。如何让老年人吃得安心、吃得开心?如何进一步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实现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味道?都是我们的心之所系、施政所向。为此,我们深入社区倾听群众心声,亲身感受社区食堂运营情况,会同各街镇、助餐单位,对接各餐饮行业,主动出击、聚力破解供餐能力有限、餐品种类不足、供餐范围不广等问题,努力构建“社区长者食堂+老年助餐点+送餐上门服务”养老助餐服务体系,织密、织牢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科技赋能点餐助餐方式,持续探索市场化运作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用可口饭菜“捂”热老人心。

“近家+进家”

织密老人就餐服务网

从2008年到2022年底,普陀区已建设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02家,其中社区长者食堂35家,老年助餐点67个,覆盖全区10个街镇的助餐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但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居民在实际体验上,仍有部分区域仍存在服务辐射“盲区”。如在高档社区较为集中的板块,业主服务空间往往以“会所”或“沙龙”的形态运营,并不对外开放,导致了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真空”。

梅川片区食堂

如何让助餐服务更进一步?我们联动各街镇,集中力量突破点位布局、餐厅就餐等梗阻,制定消除为老助餐“死角”的方案对策。推进助餐点进居委、进老年活动室,让服务半径从“一公里”缩小至“一百米”;依托现有的公立社区养老院食堂,努力实现对外“应开尽开”,织密就餐服务网;引进更多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商业化餐厅,充实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通过织密网络,可以满足大部分老人的用餐需求。

在深入社区了解情况时,我们也发现,对于出行不便、居家卧床的老人来说,他们对助餐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送餐上门就是解决他们“吃饭问题”的“最关键一米”。目前,全区日均供餐约6500客,其中送餐2800余客,“2800”的送餐量是现有配送力的极限,而实际上老年人的需求远不止于此。高龄老人和独居“长护险”老人通常会被纳入到上门送餐的服务范围,但遇到特殊情况也往往难以惠及,这对于基层和社区工作者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

武宁片区食堂

家住新长征花苑的沈阿姨,虽然年过七旬、有肢体残疾出行困难,但由于年龄不符合送餐标准一开始并未享受到上门服务,不久前她向居委干部说出了自己“吃饭难”的诉求,经过评估和协调,为她办理了上门送餐手续。沈阿姨第一次在家门口,收到了她盼望许久的热气腾腾的饭菜。

从食堂后厨到老人餐桌,保证配送力量同样重要。我们现有的老年餐送餐人员组成多样,包括社区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餐饮单位聘用人员以及物流网络的外卖员等,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到送餐接力中。在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协调保障好送餐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好“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以基层自治能力的强化补充助餐配送力量。让暖心用餐服务“近”家也“进”家,满足老年人的多元用餐需求。

武宁片区食堂

“技术+机制”

解决关键环节老大难

对当下的传统社区食堂而言,受众较局限、支付不便捷、成本难控制等问题是阻碍他们发展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菜品盈利较低的形势下,节约成本对食堂的运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用智慧化、数字化技术为社区食堂赋能,也是助力行业降本增效的一个突破口。

刷脸结账、智慧称重、按需选餐、定向优惠……现如今,在普陀区比传统快餐更高效快捷新颖的方式不仅解放了食堂运营者的“双手”,也让老年人告别了忘带饭卡现金、定向优惠不清的尴尬情况。

香泉片区邻家“智”助食堂

在实地调研智慧系统在食堂的应用情况时,我们发现科技确实为食堂的运营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在普陀区首个“智”助社区老年助餐点——香泉片区邻家“智”助食堂,就创新开设了自助取餐,仅须提前对个人账户信息绑定,就能通过智能餐炉,利用重量差精准计算顾客每次拿取的份量并直接换算成消费金额,操作简便、安全,对老年人十分友好,后期还可实现全程无人销售。在长风新村街道枣阳长者智慧食堂,这里采用了先进的机器视觉识别技术结算收银智能装备。食客选好饭菜后,只需要放在收银台上,系统即可自动识别菜品名称、价格、计算总价,加上刷卡付款,整个过程不到5秒钟,设备正确识别率可达99%。

对食堂运营者而言,有了科技手段的加持,在支付较低维护成本的同时,还能通过后台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习惯以及菜品的受欢迎程度,为食堂菜品更换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参考,从源头促进销售、减少食物浪费。

香泉片区邻家“智”助食堂

构建完善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技术赋能可以帮老年人降低支付难度、助力食堂销售和成本控制,但从根本上来说,运作机制上仍需打通更多壁垒。根据对消费者、市场和运营方等各方走访调研的结果来看,如果实现全区“一卡通吃”,构建全区为老助餐“一盘棋”的格局,一些用餐的“老大难”问题或将迎刃而解。

经过调研和试点推进,“一卡通吃”已作为今年政府实事项目进行立项,并逐步在10个街镇推广落实。统一的补贴和服务标准,将让普陀老人在全区任何地方都能就近助餐的愿景未来可期。此外,我们也聚焦“平台端”,做好线上文章。如开发居家点餐程序,让需要上门送餐服务的老人能够像点外卖一样有多样化的用餐选择;利用“以奖代补”等形式落实好社区食堂运营环节的补贴,为第三方机构减压。

“公益+盈利”

推动行业发展可持续

纵观社区食堂和助餐点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能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大多数要靠补贴才能维持盈亏平衡,他们面临的生存挑战依旧严峻。

我们多次走访了运营良好、口碑不错的甘泉路街道章家巷老年食堂,它开放于2008年,是普陀区首家社区食堂,也是上海第一家全年无休的老年食堂。它的菜品价格实惠,原材料供应来源有保障;风味保留上海本帮老味道,逢年过节还随餐送青团、粽子、月饼等,让周边20多个居民区的老年人一年365天都吃得饱、吃得好。现如今,还延伸开展了上门服务公益项目,甘泉老人把章家巷老年食堂称作第二个可以依托的“家”。微利多销、童叟无欺,这份坚持十六年的初心,让食堂更成了远近闻名、长盛不衰的“网红店”。

章家巷送餐员

要让更多的长者食堂像甘泉路街道章家巷老年食堂一样成为居民心中的“头牌老字号”,公益心和营利性缺一不可。在社区长者食堂的建设上,我们坚持“微利经营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会同街镇选择合适场所,并为食堂建设给予一次性补贴,根据各街镇情况为老年群体提供消费补贴和优惠政策……以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为支撑,快速地提升了助餐场所的建设速度和餐食的供给能力。让全行业实现自主、健康、可持续发展,更长久地惠及社区老人,也是我们未来探索和发力的方向。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助餐领域的更多新挑战和新机遇。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要方便快捷,更想“吃得有品质”,这对于本身利润较低的老年供餐来说难以做到,从长期来看,社区食堂助餐资金补贴负担也会较重而难以持续。因此,从市场吸纳更多商家融入助餐体系,在当下看来也是势在必行。而“一卡通吃”格局的逐步成形,也为社会上的其他餐饮店加入老年助餐提供了契机,通过统一的支付平台,可以便捷实现为老服务用餐的专属结算,老年人享受补贴不再局限于社区食堂,吃饭有了更多选择,餐厅也能获得更多客源。在同餐饮行业的部分商家沟通中,我们发现,他们也同样在寻找进入老年市场的时机,随着助餐机制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务同餐饮行业合作也有更广泛空间。

一日三餐,四季风味,食堂承载着人间烟火气,饱含着浓浓人情味。在可口饭菜中,蕴藏着的是民政让每个老人品尝暖心味道、享受幸福晚年的奋斗初心,通过不断织密为老助餐服务网络,优化智慧助餐服务体系,构建共赢为老服务格局,让热气腾腾的暖心餐,送到老人们的“舌尖”,也直达他们的心坎。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