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4月19日晚,在东莞市南城街道雅园社区,两个小孩坐在小悟龟公益书吧门前的百年荔枝树下,荡着晃悠悠的秋千,迎着柔柔的晚风,捧着一本脑筋急转弯互相问答,琅琅笑声,无限童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看着眼前这一幕,张吉文脸上露出了笑容。前年暑假,他将自家庭院开辟成了书吧,并立下一个“七不”吧规——不看管、不设防、不收费、不关门、夜不熄灯、借书不限量、还书不限期,“这里所有的书籍都是街坊们捐赠的,希望这个书吧能逐渐成为我们社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潜移默化地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从阅读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不做奶茶店选择做书吧

沿着斜坡拾级而上,一处小院格外静谧。门口竖着一个写有“小悟龟公益书吧”的灯牌,仿佛是在为街坊们点起一盏阅读的长明灯。百年荔枝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树下有一副用旧木板和麻绳做成的秋千,搭配着天蓝色的长木椅、灰白色的墙体,满满的怀旧风。

走进半开放式的书吧,里面不仅摆放着整墙的书籍,还设有两个“文化角”,分别是“民俗风物微展馆”和“中国老花板”,用于展示一些旧瓷器、老花板。书吧里的所有摆件,张吉文如数家珍,“从设计书架到室内装修,基本上都是我跟儿子一起弄的。我们把书籍、瓷器、邮票、老花板都摆放在书吧里,想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书吧。”

今年40岁的张吉文是土生土长的雅园人,现任雅园社区党委副书记。谈及开办小悟龟公益书吧的初衷,他坦言:“早在2021年初,就有人想以每月3000多元的租金,把庭院改成奶茶店。但我生于斯,长于斯,觉得雅园社区还是应该多一点文化气息,所以当年暑假,就决定把庭院做成书吧,让社区的孩子们有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

《5G时代》《三国演义》《图说中国节》《报童的夏天》……一排排书架上整齐摆放着生活百科、人文历史、经典文学、少儿读物等各类书籍。张吉文没有对书籍进行专门分类统计,来者自助借阅、归还都全凭个人兴趣和计划,“大概有三四千本书,除了刚开始我从家里拿出来的几百本藏书外,其他的都是由街坊、周边学校师生甚至企事业单位捐赠的,大概已有三四十人参与了捐赠。来这看书的除了孩子、学生外,还有很多社区的环卫工、餐饮服务人员。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场所,敞开胸怀迎接着所有愿意亲近书籍、阳光、宁静、快乐的人们。”

捐赠和借阅均为自助登记

开办之初,张吉文就立下了“七不”吧规——不看管,不设防,不收费,不关门,夜不熄灯,借书不限量,还书不限期。由于书吧没有固定人员值守,因此读者的藏书捐赠和借阅登记也是自助式的。

书架一旁放着捐赠本和借阅登记赠本,记者打开捐赠本,“《做人要稳做事要难》捐赠人:邓伟平《中国近代史》捐赠人:钱亚斌”;借阅登记本上则写着“2023年4月5日借《分享阅读》5本、《思维综合训练营》2本、《欢乐农场》1本借阅人:梦秋”,另有一处被斜杠划掉的借阅记录“《季羡林谈人生》借阅人:郭忠英”。

张吉文指着斜杠说:“这是借阅人自己划掉的,很多还书的人会先把自己的借阅记录划掉,然后再写下新的书名。而在捐赠者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匿名,大家单纯地只想把好书分享给更多的人。”

陈同学是附近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他从书架上取走了《区块链商业》,他告诉记者:“我平时除了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之外,也经常来这里看书、借书。这里很安静,也很有文化气息,心容易沉淀下来。”

读书改变的不仅仅是思维

“年轻人还是要多阅读,读书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有时改变的不只是思维,或许是人生。”张吉文指向门口紫色的“小悟龟公益书吧”灯牌,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这个灯牌是一个孩子的爸爸送给我的,他说我们书吧救了孩子的命。”

据张吉文介绍,今年元旦,阿峰读高三的儿子离家出走,全家人找了十几个小时都未果。后来孩子自己回家了,见到家人就问“以后能不能弄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让路人休息,可以读书?”阿峰详细询问得知,儿子原本打算做一些极端的事情,但走到小悟龟公益书吧后,进去看了看书,忽然想通了,家长也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都不容易。

“在儿子离家出走的那十几个小时里,阿峰周边的很多邻居都自发地帮他一起寻人,让他感受到了东莞这座城市的温度。”张吉文说,阿峰特意来书吧向他表达了感激之情,当时看到书吧的招牌不够显眼,阿峰主动提出做个招牌,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的光。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姚嘉莉

审读:乔会青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