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近,电视剧《生万物》热播刷屏,开播一周爱奇艺热度就突破了10900,位列历史第二,仅次于《狂飙》。有的观众对剧情意犹未尽,也有的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意难平,在剧集播出的同时,不少人阅读起了《生万物》的原著,《缱绻与决绝》的热度一路狂飙,已登顶微信读书热搜榜榜首。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农民三部曲”之一,发表于1996年,小说以沂蒙山区天牛庙村近百年土地变迁为背景,故事从1927年说起,天牛庙村首富宁学祥的长女绣绣正欲出嫁,突被土匪绑了“快票”索要巨额赎金,其父舍不得卖地换女,竟让次女代姐嫁人。不料,绣绣从山上逃回,出于无奈,下嫁给残疾青年封大脚,从此演绎出含泪带血却又坚韧如草的另一种人生。山村男女的情与恨,由土地引发的爱与仇,贯穿于四代人六七十个春秋。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缱绻与决绝》写了四代人七十年的土地沉浮,将土匪横行、合作社、包产到户等制度变革,熔铸成宁绣绣、封大脚等小人物的血泪史诗。在这片土地上,农民与土地之间建立起了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深厚情感纽带,这种情感构筑起了一部磅礴的情感史诗。作品描绘了沂蒙山民在社会变革浪潮中,将生命、爱情与希望深植于这片血汗浇灌的土地,历经磨难与欢欣的动人历程。小说出版后,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并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提名,著名评论家施战军认为它体现出“情不自禁的农夫本色。”
电视剧《生万物》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在时间跨度上进行了大幅收缩,整体故事线浓缩到1927年到1947年这一动荡时代,以宁绣绣从地主千金到贫户媳妇的戏剧性人生转折为起点,展开了宁家、封家、费家等几个家庭之间的故事。相比原著,《生万物》的故事还是比较温情的,侧重于描摹村民对土地敬畏与依恋的情感和邻里之间的感情,电视剧还对费文典、封大脚、宁学祥等角色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故事较之原著有更强的戏剧性,节奏轻快,但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有所削弱。在电视剧中,宁绣绣被马匪劫走后被封大脚所救,清白名节被毁后一直暗恋绣绣的封大脚将绣绣风风光光娶回家,在相处中绣绣也逐渐喜欢上了直爽的封大脚,这段情节让不少观众“磕到了”,但在原著中,角色大多没有那么好坏分明,也没有浪漫爱情故事,原著里绣绣被马匪劫走后直面惨淡命运,她遭到家人的白眼,被未婚夫费文典嫌弃,原著中一瘸一拐的封大脚也对绣绣失了名节耿耿于怀。《缱绻与决绝》中没有乡土爱情的甜美幻想,有的是对当时社会环境下人性冷酷复杂的刻画。
《缱绻与决绝》的文学价值在于对农民心灵命运的深刻体察,赵德发笔下的土地承载的不是一个遥远的文化符号,而是粗粝的生存现实,生于此死于此,土地是农民的信仰,也是束缚他们的枷锁,正如一些读者给这本书留下的评价:“好残忍,读得心痛。”著名评论家张清华王士强在评价这本书时表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与生俱来、无以言明、剪不断理还乱的。土地即是农人的生命,是他们一切价值维系的根本。这样的主题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当然也不乏描摹,但却从没有这样地在生存、道德、信仰和伦理的意义上全方位地给予描写和揭示,而赵德发做到了。”作者赵德发在谈及这本小说创作时表示:“人类自从进入农业社会,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旧时代农民对土地的那种依恋、缱绻,是后来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土地渐渐丧失了过去被‘尊’的地位,无数农家子弟决绝地背离土地,进城讨生活、求发展。我觉得,我有责任将这段历史描述出来,立此存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标签: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